在疫情期间,作家方方一句话成为名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深有同感,非常庞大的企业,还是非常小微的企业,在这个大时代面前真的小如尘埃,拉长时间维度去看,某个阶段的企业早已灰飞烟灭了,在历史长河难觅踪迹,但传承能够穿越九九八十一难而承载历史的厚重;
疫情发生至今,对于众多企业都是无奈的,生命的可贵比任何信仰都需要去珍惜,无良商人的不法之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企业与企业主在如此困境之下,依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砥砺前行的不只是心情,而是实打实的行动,这就是中华文化传承;
文化是沉淀,更是传承,不是高大上仅停留在书本上文字与理论,实实在在日常言行举止就能体现,为什么说企业文化包括老板文化、高管文化、员工文化、合作伙伴文化的大集成?而不是单一的文化体现,有时在外界眼中看到企业文化如何如何?眼中只有老板的丰功伟绩,倍加推崇老板文化至上,其实这就是走极端,让企业管理走向专制、集权的独立王国,也就是“天下莫非王土”国王文化,从上至下看似信息传递快速,但专制文化带来的危害就是所有错误的责任都是老板的,团队的担当被国王文化彻底同化了;不由为当下本土的老板担忧,既要做好投资者,身家性命压在企业,又要做好经营者,有限的文化背景去驾驭专业的团队;
东西文化孕育不同的管理手段,作为企业发展初期确实需要老板的亲力亲为,唯有如此才能生存下去;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借鉴西方的企业现代化治理机构管控企业,而不是事无巨细依然抓的很细,需要做好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职责划分,真正体现董事会领导下治理体系的建立,其实国内其他行业这样的变革尝试,但在本土纺织服装行业这样的变革尝试不多;也难怪,行业人士一直觉得纺织服装行业老板的入门门槛太低了,为了生活、为了生存选择这个行业,老板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也就显得不高,让各位老板在当下本土市场本身就认为是夕阳行业做些所谓颠覆性变革就成为遥远的记忆了;
盲从、跟风、模仿、抄袭就是共性的话题,所谓之研发也就是派人去市场、去工厂,或者更高级就是去国外的“拿来主义”,从上到下,从大企业到小企业,从源头面辅料到成衣制造工厂,经常被拿来炫的是我买到某某品牌的款或者是拿到某某品牌在工厂的信息,缺乏原创的陋习被冠之迎合用户需求,最后在市面呈现的是千篇一律一个面孔,价格拼杀就成为供需两端的拿手好戏,低毛利、低值、低价就成为主旋律;这种结果的发源依然是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当然难以沉淀,碰到风吹草动就会全面瓦解,更何况几个月没生意的疫情冲击呢?
多少付出,多少回报;和平年代,供需没有严重倒挂的时候,垃圾也能买出黄金的感觉,但在今天,至少在纺织服装行业危机四伏谋求变局的年代,从生产导向的生产商时代跨越到用户需求的消费商时代,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重组、重构的关键阶段,行业在呼唤既得利益获得者需要自我革命,唯有自我革命才能推动行业的真正变革;
消费商时代就是用户消费不仅仅只是理性,不确定消费在增强,和以往的80后、85后、90后等相对国定标签化画像不同的是,95后、00后消费的随意性导致捕捉用户画像过于紊乱、过于个性、过于分散,消费忽高忽低,对于一些以年轻用户群体为主要核心的品牌挑战加剧,单纯再模仿、抄袭的拿来主义,美之曰组货或者卖手就无法大行其道了;故,挑战的是需要自身的沉淀和研发创意,去迎合这类群体的需求;
在当下本土品牌当中称之为品牌真的不多,大多充其量就是产品名称、产品符号,就是产品品牌;而品牌是有内涵,有故事,有使命担当,是文化传承的沉淀,不在乎一时的得失,更在乎其品牌生命的持续延续,这才是疫情之后的重大变局,品牌突围才是行业变局着力点。品牌能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升华,让用户认同崇拜不是广告如何的知名度,而是品牌内容、产品内容、体验沟通内容、社会担当与合作伙伴双赢等软实力的折服带来的忠诚度与美誉度,品牌理应成为宗教信仰一样的图腾。
摄影 中服网 陈小波
近期欧洲意大利成了疫情的震中,疫情蔓延在欧美一片恐慌当中,看来有意或者无意当中前期押宝口罩产业的企业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生意,满足国内口罩恐慌需求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迫切需要进口中国的防护产品,一不留心口罩产业走向全球,这也和中国的世界制造大国相匹配。真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初期疫情在国内蔓延,有多少欧美“好事者”在“幸灾乐祸”,没曾想到现世报这么快速;可见,为人处世,还是企业经营,抑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确实不能把事情说的太满,凡事留有余地才能游刃有余;疫情没有国籍,在危机面前共同担当才是命运共同体;
在前几篇的变局思考当中谈变局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显得未来更加灰色而沉重;确实按当前形势发展,2月、3月的损失已经产生,4月、5月看起来还不能完全扫尾;从本土纺织服装产业层面去剖析,从零售终端需求去倒退,产生影响的不仅仅只是春季,已经蔓延到2020年春夏秋冬一整年度,乃至2021春夏的安排与规划;再倒推到全产业面辅料、生产工厂等,影响的不仅仅只是单季度国内订单产能,其实按当下国外疫情蔓延,外贸订单也收到影响;按悲观的说法就是市场形势更加恶化,指望报复性消费的企业主真的需要认真去做好持久战准备。
活下去才有春天,未来改变其实就在身边;
一、热点已远,不要跟风
国内口罩产能已达日产一亿以上了,在1月、2月这二个月没有把握住时机的企业主不要再做资源浪费了,有些坑在3月已经体现出来了,在口罩产业当中依然是大企业、大资本的市场,中小微企业就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了;
二、紧缩开支,聚焦主业
当下开源节流,开源很难,但节流必须至上而下推行到位,没有节流的意识流失的就是企业生存之本;止损节流无外乎裁员和剥离不良业务,说实在在危难面前裁员并非上策,但不良业务的止损与剥离尤为重要;
三、现金为王
全员发动已经成为当下众多企业的共识,把握线上的流量做好企业现金流,但这仅仅只是在解决存量问题,企业自救要做的是下半年秋冬订货会订单和产能规划,以及21春夏企划,如何做到货品周转频次加快,不能按惯性的订货会模式和采购模式了,说实在疫情带来的全球市场萧条有萌芽状态,快进快出现金为王才是上策;
四、产品
产品至上,不是说产品的粗制滥造,而是真的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产品研发思路,原有市面上高度同质化的所谓产品必然被淘汰(从面辅料、款式、版型、色彩、卖点细节、生产工厂等同质化,唯有价格与品牌差异),被大小品牌冠之“原创”“卖手”“组货”逐步式微,让位给真正有创意原创的产品设计,从面辅料企划开始做起,让产品的调性确实具备品牌的灵魂;
五、品牌
大而全品类、涵盖全年龄的品牌状态在疫情之后的时代很难孵化,人财物的投入遥遥无期;反而,因用户体验需求更加不确定带来需求的严重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中小品牌成为市场主流品牌状态,更加年轻的品牌创始人学会用自己的喜好和偏好,编撰品牌故事去引诱用户的共鸣,和传统品牌讲的就是一门生意截然不同;
六、渠道
渠道也就是门店,也就是流量导入的销售终端(平台),在用户终端体验的平台在新技术、新工具的推动下不知道迭代了多少新商业模式,也成功了不少新商业平台,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改变之前环节众多的体验触达到如今的用户直接触达。不到二十年的二次疫情加速渠道的多元、多维,但在技术手段下让更多元、更多维的线上线下向全渠道模式快速融合推进。
七、用户需求思维
计划思维到如今用户需求思维,这个变化不到50年,这种改变也推动本土鞋服产业的持续升级换代,鸟枪换大炮,换的都是超前的硬件和软件,让本土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到中国智造,到中国品牌,每一次转化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由上向下的生产计划思维快速迭代到今天由下往上的用户需求思维;因本土产业落后基础使然,加上本土消费零售市场的形成时间不长,转型依然不彻底,但总体方向没错,也在欧美主流时尚体系占据一席之地;
八、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是让传统鞋服产业插上翅膀的关键,互联网技术在消费端带来的体验已经颠覆固有商业模式,让用户替代销售中间商成为品牌的厚爱;但遗憾的是消费端和供应端看起来相隔千山万水,近年以来供应端的各种改革转型尝试,似乎还没有触动根本,对消费端用户体验的需求在供应端反应迟钝、滞缓,各自为战,各自为阵,和纺织服装产业自身产业特性相关联;疫情之后的未来如何解决供应端和消费端的快速融合需要产业互联网的思维去应对这样的挑战,找准痛点和切入点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春天,也是本土产业的春天。